本文作者:admin

对话宇树王兴兴:做人形机器人要克制一点,别变成传统自动化公司

admin 2024-08-27 13:45:01 229
对话宇树王兴兴:做人形机器人要克制一点,别变成传统自动化公司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陆柯言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8月21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拉开帷幕。无论是从参展商还是观展人数来看,这都是历年来热度最高的一届大会。这背后,与具身智能概念的爆火相关。

在众多参展的机器人公司中,来自杭州的宇树科技颇受关注。

今年5月,这家公司发布了人形机器人G1。它能够完成站起、坐下折叠、舞棍等高难度动作,也具备精准操作物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G1的售价仅为9.9万元,这也是双足机器人价格首次被打到10万元以内。

而在近日,宇树科技又发布了G1的量产版本,成为国内少数几家具备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力的公司。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G1的销量基本符合预期,目前已在科研、教育、工厂等场景落地应用。

他还解答了外界对宇树科技和人形机器人的诸多疑问,包括降本方法、量产挑战、商用进展、技术限制,以及人形机器人距离iPhone时刻究竟还有多少年。

采访中,“干活”和“通用AI”成为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王兴兴认为,人形机器人当下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真正的“干活”,但这应是它最具价值的部分。由于人形机器人缺乏像ChatGPT那样的通用模型,当前行业面临着极大阻碍。

“我一直有种感觉,人形机器人公司还是要克制一点,不要把自己做成传统的自动化公司。”他说。

王兴兴并不喜欢将今年定义为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元年,认为那还为时过早,毕竟头部公司的年出货量也不过百来台。但他依然对人形机器人的商用未来持乐观态度,“如果拿大语言模型来对比,今年就像是ChatGPT诞生的前两年。”

在他看来,尽管这一领域的技术路线还有许多模糊地带,但当更多聪明人和资本涌入,转折点也将很快到来。

以下为访谈实录(有不改变原意的删减及编辑):

AI让做机器人变简单

问:为什么G1可以做到9.9万的价格?宇树是如何降本的?

王兴兴:价格更友好,产品才有更多人买,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行业进步。

我们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因为我们做四足机器人已经很多年了,对于机械、成本、生产都有比较多的经验,而四足和人形机器人很多设计是类似的,这也是我们低价的基础。宇树的四足机器人最低卖到9000多元一台,对比机器人还有点贵。

要把所有的零部件,哪怕一个螺丝钉都设计到极致是非常耗时间的。公司到现在已经成立了8年,有好几款产品实现了量产,但我们依然很有压力,为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精细设置,有些技术要求高的零部件都是以0.01毫米起步考虑的

因为目前的量不够,如果我们价格定得太低,对行业和公司都不好。我们还是希望价格相对合理,可能到明年后年出货量会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价格可以做更好地调整

问:宇树是做四足机器人起家的。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关系,像是人从爬行到站立起来的过程吗?

王兴兴:从技术上或者进化角度,你可以这么认为,毕竟灵长类动物本身也是从4条腿进化过来的机器人也是一样,为什么早年大家做四足机器人更多,因为它的稳定性、负载、续航能力更强,技术成熟度更高。

过去一两年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出来了。为什么他们做得很快原因非常简单,他们用了大量开源的四足机器人技术,包括算法硬件

问:对于设计风格怎么想的?

王兴兴:我们希望产品尽量简洁,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不要弄得太复杂,像iPhone一样。交互的简洁性是对产品最极致,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问:为何宇树波士顿动力的Atlas都采用了是三指设计?

王兴兴: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方案不是特别统一,客户的需求也不一样,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手。G1高度大概只有1.3米多,如果我们给他装了五指,会发现这个手有点太大了,我觉得非常不好看。而三指手大部分产品都能用,抓东西都可以抓得很牢,包括波士顿动力的Atlas在工厂里干活三指就够用了出于实用性的角度,大家还是希望机器人的手势越简单越好

目前来说把物体从这里抓到那里,只要一个关节就够用了,如果要做更精细的事情,比如说拿电烙铁去焊接,或拿筷子,三个手指也基本够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只有两三个手指其实能干很多活

AI的加入使得对件的自由度数量外观灵活度要求越来越低,这是一种趋势。假使你随便找几个关节电机和木头,把它拼在一起,搭出人形,都很可能让它走起来或者干点活。

不急于商业化

问:宇树和其他人形机器人公司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王兴兴:宇树目前主要高性能机器人,未来希望做全球最领先的能给大家产生价值的机器人,无论是四足还是人形机器人,我们都愿意去做形态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情。如果说和别的公司不一样,那就是我们发展时间更长,产品成熟度更好一些。

问:现在宇树的商业化进展是一个什么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哪些场景落地比较多?

王兴兴: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商业化,2016年成立,2017年开始预售接订单,2018年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的客户目前比较杂,有个人用户、科研教育公司、AI公司、科技公司,还有一些工厂。

问:最近新智元也有产品发布,他们看上去尤为在意商业化进展,但宇树似乎淡定一些?

王兴兴:我们确实不是特别急,还是希望能把产品做得更好之后再去推商业化,但也不排斥。现在会有一些公司合作,但我们产品太多了,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宣传得很到位,所以大家不太知道。

问:早期业界普遍不看好人形机器人,数怎么看待外界的声音?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策略,宇树是有自己明确的发展规划,还是随着社会共识变化而改变

王兴兴:基本上还是遵循社会共识。雷总说过,顺势而为,做太早或太晚,都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以前有很多投资人问我,你们做不做人形机器人?我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做我在大一寒假就做过仿生机器人,但产品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当时全球的人形机器人都不是特别理想,性能上不去,也没办法到能干活的阶段,所以我当时就决定不做了。

但到2021、2022年,在马斯克的带领下,全球开始非常关注人形机器人,尤其是2022年底大模型诞生之后,AI技术产生了明显的质变,也开始有客户找上我们。社会的共识足够了,有人愿意买,我们才会做。

问:很多具身智能公司会把宇树定位成机器人的“身体”,自己则是机器人的“大脑认可这样的说法吗?软硬件企业未来更多会走向竞争还是合作?

王兴兴:非常欢迎客户用我们的硬件,哪怕把我软件全删了,我们也非常欢迎初衷还是希望更多人来用我们的机器人。

定位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有跟一些AI公司合作,自己也会做一些AI,如果完全不做的话,大家不知道我们机器人AI效果怎么样,总要有一个初始的软件系统。但我们对AI的投资是比较克制的,因为太烧钱了。

机器人肯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欢迎和各种大模型公司合作,特别是愿意在我们的产品上标配做得好的大模型,把我们的软件替换成它的也可以。

问:资本进入之后,会不会跟原有的研发团队产生路线上的分歧?是否会针对投资方美团的业务推出一些特定机器人?

王兴兴:我们融资和估值还是比较克制的,投资方对具体的公司管理不怎么参与。一件事情能做或是不做,他们不太会有大的意见。美团确实我们最大的股东,后续也可能有合作的机会。

问:今年国内很多机器人宣布进厂打工,但大多不具备实际操纵的能力怎么看?宇树机器人针对工厂端的落地有哪些规划?

王兴兴:的确是一个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商业闭环,即产生的商业价值是正向的,要比人的成本更低。我们公司目前主要是卖本体的,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工业如果科研、教育公司买我们的产品,或者个人用户买来玩,也完全欢迎

工业领域也在推进,比如去做一些生产资料分配或者简单的搬运,推进的速度没那么快我们对这个行业还是比较有耐心的,不会把自己逼那么紧更多还是尊重市场的反应等到技术和产品大家接触到一定程度,有一些商业推广的苗头了,我们再大规模推广。

问:未来在研发上的迭代方向是怎样的?

王兴兴:成本更加合理,性能和外观做得更好,用户体验才能更好,这是最主要的大方向。再者,要时刻了解全球的技术和产品导向,不能松懈,不能觉得今天已经做得不错了,未来一两年就不改进了。

机器人离“iPhone时刻”还远

问:是否认同“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元年”?

王兴兴:今年的体量其实很小,即使在商业化的情况下,有些公司最多也就小几十台这种级别。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定义。

问:预计通用机器人领域何时会出现iPhone时刻”?AI化模型给机器人带来了哪些明显的能力提升,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

王兴兴:还是稍微有点远。iPhone的出现综合性技术的突破,原来已经有了触摸屏CPU、交互界面,然后乔布斯提出了终极产品构想把这些技术都整合在一起(才有了iPhone)。

可能现在大家还觉得机器人有点傻,就只能干一些固定的活我觉得今年年底之前,至少全球有一家公司能把通用机器人的AI模型做出来。当然,这个是接口,也不是iPhone时刻”。真正的iPhone时刻”,还是希望在工业或服务业终端产品的出现,行业的出货量暴增可能还要三四年,但不会超过五年

ChatGPT没出来之前,大家觉得大语言模型的东西很散,什么都干不了,出来以后就不一样了。我们做的很多机器人也是这样,可能今天还在地上打滚,突然训练出一个模型,放上去之后就非常智能,所以我比较乐观。

问: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目前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王兴兴:最大的限制门槛还是AI方面不太够,机器人AI的能力在全球范围都没有达到一个像初代ChatGPT那样的水平。

模型、AI训练数据集、AI产品的落地部署、硬件层面都远远不够,但这不是理论上的门槛。工程上就是要把成本做得更低,外观做得更极致、功能更丰富,这是工程问题,这部分时间是可以预估的

如果今天有人把AI机器人的通用模型做出来,找我们定制人形机器人,我可以保证年底之前就能完成做10万个人形机器人都行。我加大产能和研发效率,投大量的人,甚至通宵都没问题,因为硬件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机器人的AI能力没有足够的突破。

当然,硬件也要继续完善,比如电池容量做更大,减速机的寿命可以做得更长负载能力更好,灵巧操作的精度更高,视觉感知的分辨率更高,执行速度更快,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限制。

问:现阶段的大模型可以解决人形机器人哪些技术问题?大模型和AI的应用有望降低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吗?

王兴兴:目前大家说大模型时,多是指大语言模型或者多模态模型,这部分可以给机器人用,但不是全部。机器人要发展下去,单纯的大语言模型是不够的

例如在工厂里做事的机器人,完全不用说话,给他布置一个任务,看一张照片,或者敲一个数字进去,让他干活就行了。无论是在工厂拧螺丝,还是在家洗衣做饭,机器人最主要的还是要能干活。对话的话,一部手机就可以做得很好。

对于干活这个目前的大语言模型可以用到一部分,但更多是要做一个机器人的模型出来,比如把图像数据关节指令数据激光雷达或者别的数据加到里面特斯拉最近就在招数据的采集工人,然后去做训练,待遇也不错这和大语言模型没多大关系,更多是模仿学习。

目前整个体系不太成熟,包括机器人应该在哪里装相机、装几个、传感器数据怎么采,要不要数据传感器等问题。国外有些流派,他连灵巧手都不想用,只想用个爪子,但有些就希望手指更加灵活,每个手指上有丰富的传感器。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样很难评价哪个路线是错误的

问:你之前提过会考虑在机器人上添加更多的触觉感知,触觉的重要性在哪儿?瓶颈是什么

王兴兴:触觉非常重要。假设一个人全身皮肤的触觉都丧失了,影响会非常大,可能抓不住东西,走路也会跌倒。但目前的触觉确实做得非常糟糕,很多机械臂基本上没有触觉。这个事情不好做,它要求灵敏度,意味着要部署成百上千个触点或者触觉传感器,万一磕碰,损坏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做触觉最大的瓶颈和量产的挑战。如果一台机器人全身有1000个触点,那量产一定要保证做得非常好,想想都是令人崩溃的事情。

问:物理交互可以加深模仿和强化学习,但这项技术现在还不成熟,之后可以如何改进

王兴兴:我一直觉得物理交互非常重要,要真正让机器人去生活中帮忙处理事情,如果只用虚拟的数据去训练远远不够的虚拟数据最多达到一种程度,即大概知道要干什么,比如往前走,或者把什么东西放在一起,但要组装精密零部件这类工作,误差会比较大,没办法完全契合地进行实物操作还是要非常有必要去做一些实物训练,把最后的闭环跑通

问:你多次提到机器人最重要的就是干活,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期待?

王兴兴:干活也分好几个阶段,当下的AI可以做一些模仿学习的措施,如果是固定工位,比如说把一个电池从这里拿到那里,全球很多公司都能做,成功率基本上接近100%

更进一步的话,还是希望它能在工厂里做更复杂一点的事情。比如拆装零部件,或者做一些农业相关的工作,就不是简单的抓取,这件事明后年基本就可以做了。

终极阶段希望真的非常通用,比如随便给一个人形机器看一张照片或者说一下,它就可以组装产品或者整理桌子,即使它完全没见过桌子原本长什么样

最主要的还是AI软件去发力。AI软件没有突破,硬件做得再好也不行。我一直有个感觉,现在人形机器人需要克制一下,不要把自己做着做着变成一家传统自动化公司。你要跟自动化行业卷效率是永远卷不过的,还是要把AI软件做好之后,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问:机器人行业借助AI热度重新火起来后产业端和销售端相较于过去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王兴兴:变化非常大。与过去几十年比,最近一两年新的AI和机器人浪潮完全是两个世界,技术的认可度和资本的热度都不一样,全球的大公司、中小企业、地方政府都非常关注机器人。但由于它还只能做一些固定的事情,大家不太满意,整个行业发展跟通用AI落后了差不多10年的。我觉得慢慢赶上来,因为有更多的聪明人、更多的资本和关注进来了。

问:现在机器人都还在投入期,预计何时能到盈亏平衡

王兴兴:具体要看怎么算。我们还是保留了合理的利润,希望有更多的机器人出货量,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投入大量的AI与人力,可能很难实现盈亏平衡,因为AI太烧钱了。我们对AI的投入相对克制一些。

问:大模型领域很信仰堆算力,人形机器人能否靠投入大量的数据和算力把通用模型搞得更好

王兴兴:如果对大公司或者底子比较厚的公司,有财力和人力,可以多投入一点,但我们还是要算账

其实国内大公司对AI的投入也是比较克制的,团队大一点的可能有小几百人,少一点不过几十个人。目前机器人的通用AI模型技术路线没那么清晰,如果投入过多的财力和人力,会有使不上劲的感觉

OpenAI当时投入大,他们内部已经验证了模型是OK的,再加算力和资源效果愈发明显,那就得加大投入。而在机器人领域,现在很难说哪个方向特别正确。特斯拉要搞的模仿学习可能堆数据是有效果,但更大的验证不太确定

问:如何看待当下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小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王兴兴:中小公司竞争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得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得看到未来,足够灵活如果能预估未来一两甚至五年以后的技术路线和行业格局,提前布局,肯定死不了

这方面大公司反倒有点难,因为内部流程复杂团队间竞争,资源沟通的顺畅性比较低),甚至有时大公司招人都没有小公司方便

问:中国、日本和美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算是比较快的,你觉得中国企业拥有哪些优势?

王兴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点,而且做都还不错。中国的优势可能在于工业底子比较厚,劣势就是AI人才非常缺乏,整个教育体系对AI人才的培养还是不太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