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深圳特区报:亲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三位老报人讲述当年难忘经历

admin 2024-08-27 12:05:06 313
深圳特区报:亲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三位老报人讲述当年难忘经历摘要: ...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发《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唱响了春天的故事。

1992年1月22日上午,邓小平同志在省市领导陪同下,参观深圳仙湖植物园。 江式高 摄

深圳特区报编者按

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小平同志曾于1984年、1992年两次视察深圳,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壮大,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本报采访亲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三位老报人,听他们讲述当年难忘的经历,激励我们实干奋斗,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深圳报业集团原社长吴松营眼中的邓小平:“坐不住”的睿智老人

1992年,在国际国内风云际会的形势下,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开启了重要的南方视察。深圳报业集团原社长、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松营全程跟随记录,也是当年轰动全国的深圳特区报“猴年新春八评”以及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组织策划者之一。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一些细节故事——

到深圳就坐不住

1992年1月19日上午9点,邓小平同志的专列抵达深圳。考虑到邓小平同志年近九十,并且坐了几天的火车,原定到深圳的第一天只安排休息,没有安排任何考察活动。

但是,小平同志心里记挂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哪里顾得上休息。在房间刚刚坐定,他就对陪同人员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

上午10点,他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陪同下开始参观深圳市容,同时就改革开放和办特区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他还到了皇岗口岸,站在深圳河这边,深情地遥望再过5年多就要回归祖国的香港……

小平同志虽然年事已高,却思维敏捷,头脑清醒,精神很好,只是耳朵有点背了,特别是右耳的听力不好了,所以需要女儿邓楠、邓榕一直站在他的边上充当“耳朵”,将别人汇报的话大声转告。与8年前来深圳视察时很少发表谈话不同,这一次,是小平同志有话要讲,而且是有很多重要的话要讲。

1月20日,在国贸大厦,原计划只停留半个小时,但老人家讲话时间就已经近一小时了,他发表了整个行程中最有分量的一系列讲话。

当时正值国内国际形势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此次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把他毕生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系统地完整地表述出来,明确表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是非的标准。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保证了党和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让我们所有在场人更忘不了的一幕是:1月23日上午,小平同志乘船离开深圳前往珠海,已走上跳板,他老人家又突然回过身,向送行的人走来。市委书记李灏马上迎上去,我也立即跟了上去。老人家将右手抬到齐胸位置,挥一下,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们搞得快一点。”

题深圳站名没有“站”字

1989年11月23日,深圳新火车站开始建设。当时也是火车站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市委书记李灏想方设法请小平为深圳新火车站题写站名。1991年4月底,我正在北京参加会议,接到通知,到中央办公厅领取小平给深圳火车站所作的题词。拿到题词后,我看到,在一张宣纸上只有“深圳”两个字,而不是“深圳站”三个字。

1991年,在中国仍然被“姓社”“姓资”的争论困扰的时候,小平同志不写“深圳站”而只写“深圳”,大有深意。我的理解是,广义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田。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后,深圳都不能“靠站”“停站”,必须勇敢地闯、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一直向前,向前!

我还记得,1992年1月19日,当小平同志乘坐的中巴行至火车站前面的时候,他的女儿曾指着火车站大楼上方镶嵌在蓝色玻璃幕墙中“深圳”两个大字,对父亲说:“您看,这是您的题字。人们都说写得好。”小平听了,望了望火车站上的“深圳”两个大字,露出笑容。

当时中巴车驶进比较繁华的和平路,大家谈到经济发展的问题,小平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要用20年时间超过‘四小龙’。”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四小龙”中新加坡不但经济发展很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好。你们要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超过“四小龙”,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老人家多次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到此,我终于彻底明白老人家不写“站”字的意义。

改革是对小平最好的纪念

小平同志这次重要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共十四大根据他的南方谈话精神,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执政党的决议,使中国航船不再左右摇摆,而是乘风破浪快速前进。小平同志对中国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

时间铭记,山河见证;伟人虽逝,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对小平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整理)

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眼中的邓小平:伟大与平凡集一身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日子。

1992年的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作为随行的文字记者,我有幸在那5天里近距离感受了小平同志的风采,并亲耳聆听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系列重要谈话。小平同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伟大与平凡集一身。

32年过去了,我依然很怀念他。

最喜欢跟群众在一起

那年1月19日早上,深圳火车站的时钟正好指向9点,小平同志的专列准时驶进站台。

不一会,小平同志走下火车,他穿着朴素的深灰色夹克和黑色西裤,慈眉善目,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小平同志始终微笑着,向人群挥挥手,然后与上前迎接的省市领导同志一一握手。

车队很快来到迎宾馆。市里担心小平同志舟车劳顿,原计划是安排小平同志休息,但小平同志毫无倦意,“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市里重新调整行程,小平同志就拉着时任省委书记谢非陪他散步,在院子里边走边聊,然后又坐车参观市容。

整整5天时间,小平同志行程满满。

在国贸大厦顶楼旋转餐厅参观并发表完重要谈话后,小平同志下到一楼大厅。没想到从一楼到三楼,已经站满了闻讯而来的群众。小平同志身影刚一出现,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小平同志满面笑容地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这样和谐欢乐的场面,持续良久。

小平同志刚到深圳先科激光公司时,厂区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人,原来公司没接待过这样的重要人物,有意控制了到场人数。小平同志的随行工作人员赶紧告诉公司领导:“小平同志最喜欢跟群众在一起,赶紧让大家都进来。”很快,一下涌进来了好多年轻人,小平同志非常高兴,说,“高科技项目要让年轻人干,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小平同志来到华侨城,民俗文化村顿时沸腾起来,广场上欢声雷动,各村寨乐鼓喧天,景区内的群众纷纷向小平同志鼓掌致敬,小平同志亦频频向他们招手致意。

在仙湖植物园,负责人介绍这里有的竹子是悄悄地从成都“弄”来的,小平同志立即开起了玩笑:“这也属知识产权问题啊,我是四川人,要你们赔偿啊。”在场人轰然大笑。

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南方谈话时,小平同志已经88岁高龄,但记忆力非常好,思维敏捷,言语朴实,却句句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小平同志的谈话涉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多个方面,特别是那些关于方向、道路、性质的重大问题,讲得很深刻,很精辟。每一次谈话都有一个中心,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我强烈感受到小平同志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认识非常透彻,分析极为深刻。

看到深圳的鱼塘变为了宽阔的马路,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小平同志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

在“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听了深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汇报,小平同志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清晰记得,当时他一边有力地举起双手,一边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腐败,这两只手都要硬!

小平同志说,要尽快把经济建设抓上去。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澄清错误认识、冲破思想枷锁,强调改革要打破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深圳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写文章写出来的

有一个场景我记忆很深,在国贸大厦顶楼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指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在迎宾馆同省、市负责人见面时,小平同志就强调,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小平同志思想的精髓,就是强调实干,强调实事求是。

坐在车上观看市容,看着火车站大楼他亲自题写的那苍劲有力的“深圳”两个大字,小平同志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如今,深圳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已发展成为改革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中国工业第一城、外贸第一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伟人已逝,斯言长存。小平同志的话,高瞻远瞩,又紧贴实际,不仅在当时,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为深圳跟团的唯一文字记者,我有幸近距离记录下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一言一行,并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原汁原味地传达了小平同志谈话精神,把南方谈话的精神传遍五大洲。

现在这篇通讯的原稿被永久保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博物馆,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也将始终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整理)

深圳特区报摄影部原主任江式高:小平在深圳 越看越高兴

我是1981年加入深圳特区报的,1982年以48岁“高龄”干起专业摄影记者的行当。我是幸运的,用镜头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多年的巨变过程。

1984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时,我都全程随同采访,拍下的大量新闻照片已成为珍贵的史料,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看着一幅幅自己拍摄的照片,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两次视察从“只看不说”到“有话要说”

小平两次视察深圳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期,虽然时间加起来也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但对特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1984年,小平首次视察深圳时,说的话很少,主要是看,是提问。在迎宾馆,深圳市领导在汇报后请小平指示。小平说,你说的这些情况都在我脑子里,不过不发表意见。尽管如此,我能感觉到,老人家在深圳的3天,看到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情绪越来越高。小平后来给深圳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是经过观察和深思熟虑的。

1992年,小平再次视察深圳。他的精神很好,一到深圳就提出要到外边走走看看。与8年前的“只看不说”不同,小平兴致很高,一路走一路看,发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谈话。不难想象,小平是有备而来的,他的谈话字字千钧。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与此前一直穿中山装的形象不同,这次来深圳,小平穿上了夹克。后来媒体报道,这件夹克衫是小平视察前专门要求家里人给他买的,说是要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氛围相匹配。在仙湖植物园视察时,小平的小女儿邓榕见到曾任新华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绍明,兴奋地喊他:“快来拍照,老爷子现在也开通了,穿上夹克了。”

深圳人对小平有深厚的感情

小平对特区倾注了很多心血,深圳人对小平有深厚的感情。1992年1月20日上午,小平一行来到当时深圳最高的国贸大厦,当他下车走进大厅时,被周围群众认出。尽管小平已走上了电梯,但楼下大厅很快挤满了人,希望一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风采。

邓小平办公室主任王瑞林知道小平最不喜欢和群众隔开,便交待警卫人员在小平下电梯走出大厦时,既要保证安全,又不能过分干预。我结束顶楼的拍摄提前下到大厅时,看到一至三楼都站满了群众。一位白发老人挤在人群前面。当公安人员要求他后退让出通道时,他央求说:“我曾被打成过右派,是邓小平‘解放’了我,你让我看看他吧!”这话感动了大家,现场公安干警给老人安排了个“醒目”的位置。

等到小平下楼时,整个国贸大厦一片沸腾,大家热烈鼓掌,小平同志亲切地挥手致意,气氛热烈。尽管到处站满了人,十分拥挤,但现场一点儿也不乱。

不错过每个精彩的瞬间

新闻现场稍纵即逝。干新闻摄影,特别是面对重大历史事件,就要想方设法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画面,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984年,小平首次视察深圳时,特区报条件不好,我带了一台FM2相机,镜头只有小变焦,照片放大后,清晰度差了很多,有点可惜。到1992年,特区报摄影部已用先进器材。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带了3台相机:莱卡R6、莱卡RE以及尼康801,和5个镜头。

要拍出好照片,有了“硬件”还不够,还要能吃苦,多动脑,时刻做好拍摄准备,时刻处于拍摄状态。

小平同志去皇岗口岸视察时,兴致勃勃地走上落马洲大桥。如何将新闻要素在照片中讲清楚?我爬上一个装沥青的大桶,用俯拍的方式拍摄,把他身后的深圳河拍进来。

小平在蛇口海上世界吃饭和午休时,记者也分配了房间。中午在餐厅吃饭时,因为没有任务,摄影记者几乎都没有带上“家伙”,但我还是背上相机和闪光灯。期间,小平同志欣然同意为海上世界题词,我有幸抓住了这一瞬间。

我拍的数百张照片中,有一张传播得最广,那是小平在仙湖植物园参观珍稀植物花房,手指前方,前面鲜花盛开,阳光打在每个人脸上。摄影时间是早上9点左右,我看到小平站的地方有一定坡度,前面隔着一条小水沟,有一片三四十厘米高的黄花。我赶紧跑到鲜花后,趴在地上从低点拍摄,把前面拍成一片虚幻的鲜花,烘托出扑面而来的春天的气息和改革开放的明媚远景。这张照片成为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的标志性照片,获得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协会等单位主办、反映改革开放20周年的《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奖最佳奖。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距离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已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未来,相信“春天的故事”定会有更多精彩演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整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