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成立不到五年的映恩生物IPO,“卖药”比卖药更来钱

admin 2024-09-11 19:13:02 68
成立不到五年的映恩生物IPO,“卖药”比卖药更来钱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8月底,国内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映恩生物赴港交所IPO,并公开其招股书。

映恩生物主要研发ADC(抗体偶联药物),目前拥有12条ADC管线,尚无产品获批上市,6条管线进入临床阶段,HER2 ADC已有适应证处于临床3期。

值得注意的是,映恩生物实际上非常年轻。公司成立于2019年。换而言之,其成立5年已将管线推至临床后期、并寻求上市。

而映恩之所以颇受业内关注,一是因为其创始人朱忠远,二是公司在2023年内与BioNTech(百欧恩泰)、百济神州等达成数笔BD(商务拓展)交易,此后已获超24亿元收入。

与之可比的一个数字是,截至2024年Q1,共有64家公司通过港股18A上市,平均募集金额17.36亿港元。换而言之,映恩这一年多靠BD的融资就超过了不少公司的IPO水平。

具体来说,公司创始人朱忠远兼具生物医药和投资人背景。其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后获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MBA学位。

在创立映恩生物前,他曾任景林股权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通和毓承合伙人,投资或孵化过凤凰医疗、基石药业、荣昌生物、甘李药业、华大基因等公司。

或也由此,映恩成立次年就获得了朱忠远老东家通和毓承的A轮融资,当次投资方还包括药明生物和King Star Capital。

此后两年,映恩生物又先后完成B轮、B+轮融资,引入了礼来亚洲基金、元禾控股、松禾资本、华盖资本等一众明星资方。IPO前,公司合计融资超1亿美元,B+轮投后估值2.7亿美元。

对于下场创业,朱忠远在2023年的多个采访中提到,他八九年前甚至更早就关注到ADC,但没有下注,原因是当时,ADC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安全性比较差、治疗窗口窄,且局限在血液瘤,实体瘤上少有突破。

直到2018年,“ADC神药”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公布临床数据,其在3期头对头试验中击败前辈产品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一举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竞争格局。

该药由阿斯利康引进自第一三共,是第三代ADC的代表,其一方面拓宽了药物治疗窗口,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另外治疗潜力也覆盖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实体瘤大癌种。

由此,制药界也重新将目光聚焦回ADC上,跨国药企(MNC)重金扫货、国内biotech纷纷布局。这也为映恩牵手BioNTech、百济神州埋下伏笔。

具体到管线上,映恩的核心产品为DB-1303(HER2,括号内为靶点,下同)和DB-1311(B7-H3),关键产品为DB-1310(HER3)、DB-1305(TROP2)、DB-1419(B7-H3/PD-L1)、DB-2304(BDCA2)。

而在国内外支付环境差距下,出海已成为国内biotech的共识。不过,初创公司难以负担高昂的美国临床试验成本,找到合作伙伴成为映恩的必然选择。

恰在当时,BioNTech刚从新冠疫苗产品中获得大量资金,且在加码肿瘤领域。最终,双方在2023年JMPorgan接洽的两个月后牵手。

当年4月,BioNTech宣布引进映恩生物DB-1303、DB-1311两款ADC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预付款为1.7亿美元,另有超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8月,BioNTech再宣布获得映恩DB-1305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至此,双方的合作产品包括映恩的全部核心产品和一款关键产品。不过,在HER3这一靶点上,BioNTech未引入映恩的DB-1310,而在10月宣布与宜联生物合作。

据本次招股书,核心产品DB-1303的适应证包括HER2表达子宫内膜癌(EC)、HR+/HER2低表达乳腺癌(BC)等。DB-1311适应证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等。DB-1305的适应证则包括卵巢癌(OC)、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

此外,同年7月,百济还获得了映恩DB-1312(B7-H4)的全球权益,该产品被开发用于单药或与百济的PD-1替雷利珠单抗联用,治疗实体瘤,目前正处于临床1期。

至此,这些BD不仅分摊了海外研发的费用和风险,也给映恩带来了大药企的背书和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提前为公司融资输血。

2023年全年和2024年Q1,映恩ADC产品、技术对外许可等收入分别为17.87亿元、6.41亿元。

在此前,公司2022年、2023年及2024年Q1研发投入分别为3.40亿元、5.59亿元、3.11亿元。同期分别亏损3.89亿元、3.58亿元、6594.2万元。2024年Q1期末,公司现金及其等价物13.3亿元。

生产方面,映恩则交给了其股东药明系旗下的药明合联。这也是药明的“跟随分子”战略,即获得更多投资收益的同时,锚定下游客户。

实际上,和出海寻求更大市场一样,不自建厂房而选用CXO(医药合同外包)、以BD融资输血,可以说是前几年的创新药行业热浪退潮后,国内biotech们学到的经验和求生之道。

而这也更符合biotech的自身优势和在行业内的分工,即其竞争力在于创新技术研发,而后期开发和商业化则是大药企们的专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相比于此前的PD-1靶点,ADC作为一种药物类型有更多的探索空间,但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同样激烈。

以映恩生物的管线布局来看,其既有已经过验证的成熟靶点HER2、TROP2,也有新兴靶点B7-H3、HER3等,此后还布局了双抗ADC(如DB-1419),及针对自免疾病的ADC(如DB-2304)。

在进度和差异化开发策略上,以靶向HER2的DB-1303为例,其首个适应证为HER2表达EC,避开了与已上市药物撞车,目前正处于全球单臂2期注册研究阶段,最早将于2025年向FDA(美国食药监局)申报加速批准。

在靶向HER3的DB-1310用于NSCLC治疗上,映恩则选择与奥希替尼联用,治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EGFR突变NSCLC患者,而非同行公司大多探索的单药用于二线治疗。

而目前,行业火热之下,Enhertu之后的下一个明星ADC还未出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