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寒露: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
封面、头图|叮叮笑笑生 ©
来源:物道 (ID:wudaoone)
作者:物道君
极物君语:
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准备迎来了寒露节气。
忙碌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但别忘了享受寒露带给我们的清秋之美。寒露也要赏好,吃好,喝好哦。
寒露将至。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有“寒”的季节。北半球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象征着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虽是晚景萧疏,但《尚书》里却写出古人的达观:“雨以润物,旸(yáng ,太阳)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寒露后,虽烈日的火热褪去,但却有另一种热闹悄然上场。
这时的北方,白云红叶,菊有黄华。柿子、橘子、橙子等红彤彤的果实都挂上了枝头。
南方则秋意渐浓,人们晾晒着收成,在秋阳里沉淀出甘香的风味。
大地上的生命看似逐渐走向凋谢,换来的却是不再拥挤的自然,而这干干净净的清秋,更衬得人间硕果累累、热热闹闹。
作为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再过一个霜降,便是冬天。也别忘了抓住秋天的尾巴,到菜市场里逛逛,享用些白萝卜、秋梨、石榴、山药、芋头等时令鲜味,在今日寒露,吃好喝好。
寒露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可以从每日必行的食事着手。这些深秋正当时的风味,对养身大有好处。
图|叮叮笑笑生 ©
〈 吃秋梨 〉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寒露食梨,水润甘甜,缓解秋燥,再好不过。含水量超过85%的梨子,何尝不是一颗颗由四季雨露凝聚而成的化身。
天气仍以“凉”为主基调的南方,尚能适当生吃蜜梨。而有备无患、擅于食养的南方人以梨为盅、佐以冰糖川贝、百合、银耳等相宜食材,炖出一品温热甘甜以应对节气之寒。梨皮蒸至微软,梨肉尚具其形,与各食材完美相融,入口甜而不腻,宣肺润燥。
秦淮以北除生吃秋梨之外,也擅长将梨子与蜂蜜、草药等熬制成秋梨膏。据《本草求原》所传,秋梨膏曾缓解唐玄宗的燥火之苦,从此成为宫廷秘方,直至清朝流入民间、成为寻常人家秋季制燥常备的一品。
〈 吃芝麻 〉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民间也一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老北京的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到了寒露节便成了抢手货。刚出炉的糕点外酥内软,满口都是芝麻的油香,确是吃了就会惦念的味道。
〈 吃秋豆 〉
秋收农忙过半,夏季播种的豆子也陆续丰收,是顺应天时的食物上选。
各种豆子不仅富含优质蛋白,也比吃肉健康,能为抵御深秋与冬季的寒气打好基础。如黄豆、白扁豆、赤小豆等,中医都十分推崇。
李时珍评价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在寒露这种气候将变未变之时用于调理脾胃,是个很恰当的选择。传统饮食可用来煲汤,也可与山药、红枣等一同熬粥。
黄豆更不必说,自豆腐诞生后的两千年来,国人已用成千上万种烹调手法佐证了它在饮食上的营养。饱满的蛋白质,正是换季时节人体免疫力和充沛精力的根基。
图2|叮叮笑笑生 ©
寒露初凝的露珠,既是天地精华的凝结,又是自然的一滴暗示:只见露水而鲜见落雨,说明秋天天气开始以干燥、渐寒为主基调。
在寒露养身时留意“喝三露”,可缓秋燥,可润身心,可御秋寒。
〈 喝菊酒 〉
按中医理论,菊花归肺、肝经,还可“养目去盲,作枕明目”。爱菊成癖的陶渊明不仅爱赏、咏菊、颂菊,也爱食菊。
菊有黄华,正是寒露之兆。此时,他采下菊花的嫩茎,与糯米、酒曲、药材拌匀后酿酒。待至来年的重阳节开坛,酒味浓而花香清。兴致一浓,挥笔便是《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闻之甘润迷人,饮之逍遥自在,爱菊之人尚且如此,也难怪后人纷纷效仿,将菊酒奉为寒露养身佳品了。
饮酒之外,还可吃菊饼、饮菊茶,烹菊肴。
《岭南杂记》云:“小榄之菊花饼 ,中含菊花,较之杏仁饼尤为美味。菊花肉丸风味亦殊不俗,非他处可以比拟者也”。时至今日,广东小榄的菊花宴已经是声名在外,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鱼球、菊花鸡等菜肴,将中国人以食养身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河南怀菊、杭州白菊、安徽亳菊、滁菊等众多名菊,也在秋燥大行其道之时,化作清甜可口的茶汤滋润着懂养身的中国人。菊花如火般绽放的花朵,在渐寒的秋风中仍有凛凛风骨,又能甜润至心尖。心中有菊,自然无惧秋寒秋燥。
〈 喝藕汤 〉
寒露时节的荷塘,已经渐渐没有夏日嫣红翠绿的风韵;但藏在泥泞深处的藕,却集满了岁月的甜与糯,所谓“莲藕一身宝,秋藕最养人”,想来也不无道理。
图|叁糖 ©
爱喝汤的湖北人深谙“不时不食”的道理。秋意渐浓的寒露,正是莲藕应季时点,他们才把肥硕的莲藕挖掘出来,熬成了一碗碗莲藕排骨汤,甘甜滋味沁心脾、暖心窝,不仅拂去秋天的干渴,也是足以铭记一生的家常味道。
图2|叮叮笑笑生 ©
汤羹之外,莲藕还在湖北人的巧手下化为炸藕合、野藕汁、莲藕包子、莲藕面条……秋季养身,有藕真好。
图|叮叮笑笑生 ©
〈 喝热粥 〉
粥,益肺润燥,和胃健脾。与梨同煮做成雪梨大米粥,入口清淡,却甘甜润肺,又把梨洗净,削去皮,一切两半,用刀尖挖去梨核,将梨肉切为细丝,投入锅中,加水,煮至水沸,再放入大米,小火慢煨,米烂即可食用。
图|叮叮笑笑生 ©
莲藕小米粥也是应季养身的首选。把莲藕洗净,去皮,切薄片,和淘洗了的小米一并投入锅里,加水熬煮。白净香糯的热粥里,再投入七八粒橘红点点的枸杞,莲藕清热生津,小米健脾养胃,枸杞补肝益肾,润了一秋燥意。
〈 登秋高 〉
寒露时节大部分地区雨季不再来,天朗气清,自古就有登高的习惯。
台湾民谚也说:“九月狗纳日,十月日生翼”。是说到了农历九月,秋阳难得,就连狗都知道抓紧时机晒晒太阳。到了十月,白昼短暂,又难得响晴,太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不留神就飞了。渐渐地,晒太阳便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免费养生。
向着高处去,可以晒晒太阳。登高采茱萸,也可以避恶气而御初寒。
〈 宜相聚 〉
北京斗蛐蛐,南方秋钓边。在南方,进入寒露后,阳光和煦,气温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晒不透,所以鱼儿会游到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既是出游好时节,不如相约好友一起,惜此秋色。
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也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在寒露时节,与亲友相聚时,除了分享钓边的收获,还能蒸几只肥蟹来犒劳秋日大开的食欲。
〈 暖三寒 〉
有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意更深的寒露,要暖好三处:暖脚、暖腰、暖脖颈。
睡前可以准备温度适宜的热水,没过脚踝后静坐十余分钟,暖脚散寒之余,还能舒缓神经。当然,被子也要盖好,藏好脚丫。
如果时常久坐、缺少锻炼,或家人年事渐高,难免腰部肌肉劳损。寒露至而寒气盛,肌肉受冷之后,可能痉挛抽痛,要避免腰部入寒,应多加留意腰腹保暖。
脖颈也是裸露在外的肌肤里较易受寒的部位。上通头部,中有咽喉,下达肺经。要准备围脖或围巾以防冷风,闲时缓做颈椎“米字操”舒展舒展。
古人有“春捂秋冻”之说。春天来时,适当捂一捂,使机体渐渐地适应回暖。秋天来时,适当冻一冻,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着装与时令要有适当的滞后。
但所谓‘捂’和‘冻’,都应有一个前提:春天的以不出汗为前提;秋天的冻,以不着凉为前提。
夏冬之际,中国南北大地被一统姿色,唯有寒露之秋,才让我们得以感受山河渐变之壮美。
寒露,不愧人间最美清秋时。
回到生活细微处,我能想到最美的寒露,不过是在凉意偷偷钻进薄衣衫的南方清早,静静看一道秋阳撒在秋藕、板栗和柿子身上而映出亮晶晶的露珠,那里有五颜六色的食欲,也有秋日酣甜的金色梦乡。
参考资料:
《舌尖上的节气》,刘学刚
END
文字为极物转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明日寒露: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