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处,跑在最前面的选手突然减速、展开双臂,其他选手也慢了下来,互相靠近,向邻道的运动员伸出双臂……据“杭州发布”微信视频号,11月4日的杭州文澜中学运动会上,8名男生在田径比赛中手拉手一齐冲向终点。
视频截图
据介绍,这8名男生来自不同校区,平时并无交集,赛前临时做出这个决定。有跟评称,他们是初三的学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6日致电杭州文澜中学校办,试图了解更多细节和校方对此的看法,被告知“不接受采访”,“我没有任何意见”。
至7日下午,这条视频已获得6万多点赞,高赞评论多为肯定意见,如“青春不是争强好胜,而是与君共勉,加油中华好儿郎”。还有网友解读这是“教育内卷竞技下无声的呐喊”“有人想着怎么把别人比下去,有人想着怎么和别人一起跨越!这一代的孩子真的很好!”
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消极比赛,相当于考试大家一起交白卷”“应有规则意识,体育竞赛就应遵守规则要求,团结不是在比赛中体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不是表演赛,是运动会,运动员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比赛有最起码的尊重”。
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部分教育界人士。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凌宗伟认为,“手拉手奔赴终点”触及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个人成就与集体利益、遵守规则和创新精神。
“学生们团结友爱的精神创造了运动会上的这个场面。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本质在于公平竞争和个人(团队)能力的展示,规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比赛的公正和可比性,因此,遵守规则是竞技体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表示,如果把学校运动会视作竞技活动,那么强调的是参与者在规则范围内展现最佳能力,竞争精神和对规则的尊重是其核心;如果视为集体体育活动,重点则是团队合作、参与、健康等,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运动带来的快乐和集体活动中的互动体验。
“网友的不同看法,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和成长方式的多元理解,这提醒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在竞技中的竞争力,也鼓励团队合作,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展现创新和灵活性。”凌宗伟说,学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种“有违常规”举动的出现是教育的契机,如何把握体现管理者的智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首先应明确学校运动会的目的,如果是竞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那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并非放弃比赛。
他认为,如今的教育和体育竞技在某种程度上倒置了,形成一种“竞技教育”。在教育中,学生本该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用统一、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纳入一条“跑道”衡量,带来的可能是学生为争分数而内卷的“竞技教育”,“学生们可能会把‘反内卷’情绪投射到运动会比赛中,其实,在运动场上可以尽情比赛,在教育上则要反对极致的内卷。”
另一些人士认为,这一举动只是“青春”的体现,老师、家长和公众无需过多评判。
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蒋莉认为,初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在课堂、运动场、生活中做出一些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很正常。“青春期孩子常常‘想一出是一出’,在家里、学校上演一些出乎成人意料的事。‘手拉手奔向终点’也许就是孩子们偶然、自然的决定,不一定有什么特别动机,不应过度评判。”她认为,成人应为青少年构建多元、包容的环境,容忍他们偶尔的超常规行为。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孩子们挺开心的,至少做了想做的事,不必过多评判,包括认为他们‘不遵守规则’或怎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校举办运动会的目的也是让孩子们热爱运动,如果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爱上运动,与体育精神也是相符的,同样能实现教育的目标。